銀飾歷史
瀋陽萃華金店


瀋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,又稱盛京、奉天,至從1626年清太主努爾哈赤遷都到這裡,作為“一朝發祥地,兩帝潛龍居”的瀋陽城便成了關外最大的商貿中心。八關九門內百業興旺,招幌牌匾不計其數,較之雲集的商賈,瀋陽金銀業興起較晚。 、

清同治元年,郁文等人合資在大西關創辦了“意德盛金
店”,瀋陽出現了第一家銀樓。到了光緒年間,呼啦拉冒出來大大小小不少金店,將四平街上的出穎胡同連成了一條銀樓街。隨著朝代更跌,歲月流失,優勝劣汰,夕日多如牛毛的店鋪朝現夕隱,早已被人們忘記,時至今日在為數不多的老字號店鋪中卻獨存一家百年金店,它就是建於1895年,坐落在中街,毗臨故宮,素有“關東珠寶第一店”之稱的萃華金店。
萃華金店,創始人關錫齡,姓瓜爾佳氏,大清鑲黃旗錫伯族人。他曾任大名、保定知府,清末民初官至東邊道道尹。民國初年任東邊道道尹。關氏久官聚財家資豪富,因為瀋陽新城子區是錫伯族的故鄉,關氏決心要為故鄉做些貢獻,便於奉天城內四平街銅行胡同的出穎胡同又稱銀樓街路北(今瀋陽中街)選址,闢祖遺產開金店,名為“萃華新首飾樓”,聘請具有經營金銀店多年經驗的祝玉堂先生為經理,以經營首飾為主,兼營金銀條寶,珠石鑽翠。

開業之初,萃華金店資本並不充裕,關錫齡出資僅3.6萬吊(16枚銅錢為一吊)。祝玉堂很善經營,再加上僱傭了多是被稱作“關里幫”的技藝精湛的金銀匠,極講究質量和信譽。很快便在瀋陽的金銀業中佔據了一席之地,1912年至1921年之間,萃華金店陸續在哈爾濱道外三道街、五道街,安東市(今丹東市)中富街,本市< IMG src="http://www.chjd.com.cn/images/i_bnls_pro2.png" data-ks-lazyloaded="true">南滿站(今瀋陽站)各設分號。 “萃華新首飾樓”改稱“萃華金店總號”。總號、分號共六處,其中尤以哈爾濱市的兩處分號最為興隆。哈市靠近產金地區,收買沙金數量多、價格低,該市行業對家又少,萃華兩個分號零 售首飾,平均每天達七八千元。 1914年,帳期分紅倍入9000吊,合為4.5萬吊,按當時市價六比一,折實為銀元7500元。 1920年倍入2.25萬元,1930年倍入3萬元,此財東的資本合為現大洋6萬元,相當於最初投資的10倍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成了金銀業超高速發展的催化劑,由於西方列強大量拋售黃金,競相來華搶購物資原料,乃使市場黃金價格下跌,每兩黃金不足50元。價格降低,首飾****增加,為金銀業創造發展的有利時機。再加上萃華經營有方、製作精良、質地純正、信譽頗高,又從金條小寶中取利,同時派有駐外人員到天津、上海了解黃金市場行情,在黃金交易上勝算較多,萃華進入鼎盛時期。此時的萃華金店使用資金和公積金已達15萬銀元,另由銀行、銀號貸款周轉金10萬銀元以上,僱用人員多達300餘人。此時庫存黃金和原材料經常保持在3000兩以上,白銀達4萬兩,1918年、1919年到1929年,每年萃華金店獲純利可達10萬元。

看到這樣的賺錢機會,許多商人們紛紛將資金
投入到金銀業,據《奉天通治》記載,到“九一八”事變前,瀋陽共擁有金店、銀樓等商號共470多家。金銀業的迅猛發展,使商號之間的傾軋更加慘烈。面對競爭萃華金店不僅能立於不敗之地,並在同行中獨占鰲頭,萃華金店的掌櫃們經營策略確實有其高明之處。
此時,萃華有作坊(車間)4個,分佈於本市和外地,各有掌做人員負責監督生產。那時萃華金店採用的還是粗笨老式工具和設備進行手工生產,但對工匠技術要求是非常嚴格的。萃華日漸發展,行政業務管理不勝其繁,經關財東倡議,乃任命王恆安為副經理。祝、王二人協力,經營尤有起色。 1921年前後祝玉常乃委以副手王恆安代理執掌櫃事。
王恆安承襲經理之職後,他穩健進取,更注重經營加強管理,同時能識人善用,金店愈加興旺。 1922年成立金銀首飾同業公會,以求調整各店牌價,維護同行業利益,萃華金店經理王恆安被公舉為會長(後改稱理事長)。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,是萃華金店的鼎盛時期。瀋陽金銀首飾同業公會的會長一直由萃華的經理擔任,同業公議牌價也由萃華掛出,萃華成了瀋陽金銀業中公認的“龍頭老大”。

講究質量和保持信譽是萃華金店的經營之道與生財之道。萃華製作的首飾和器具種類繁多,有手鐲、戒指、耳環、項鍊、麒麟鎖、器皿、杯盤、爐具、匙箸、煙具等。在投料色度和質量上,一直保持國內標準水平,黃金是足赤,白銀是紋銀。各種飾品、器具計量精確,不少分
厘。當時凡有萃華戳記的首飾,到外地金店出**,都能不打折扣地兌換。連京、津、滬等大城市也對萃華金銀飾品倍加推崇。萃華刻意求新,所製飾物花色新穎,同行業中其它金店不能鑲嵌的飾物,萃華也能受理製作。

使得萃華金店在行業中更是出類拔萃,名聲鶴起。萃華還打出“貨真價實、童叟無欺”的牌子,廣為宣
傳,恪守不移,贏得越來越多顧主的信任,客戶為其傳名,生意更加興隆。張作霖,這位赫赫有名的東北王張大帥,當年還是個獨霸一方的草寇王,一次奉天大將**曾奇的夫人攜帶金銀珠寶進京被張作霖的手下劫獲。張作霖得知後不僅對曾奇夫人的首飾匣、珠寶箱絲毫未
動,還將夫人奉為上賓,款待有佳。酒席間,張作霖向夫人訴說自己早有棄暗投明為大清效力之意,並親自護送夫人返回奉天。不久他們一夥便被收編,張作霖搖身一變成了省巡房營的管代,他的把兄弟們也都當上了幫代少長。這些人的女眷們聽說奉天大將**曾奇夫人佩戴的首飾都出自萃華,便競相附庸風雅,成了萃華金店的上門財神。

隨著萃華名聲日起,**政顯貴們的太太、小姐接踵而至。張作霖的五太太公館,以及孫烈忱、張作相、吳俊升、湯玉麟、汲金純、闞朝璽、張景惠、王永江、張宗昌、齊恩銘等**政要員的公館是萃華的定門主顧。萃華派專職店員前去聯繫,送貨到門,並辦理賒銷,每至年節清帳一次。

俗話說,樹大招風,萃華名聲在外又逢戰亂。萃華自然時刻關注時局變化以防不測。 1925年郭松齡起兵討閥張作霖,祝玉堂得到消息後立刻派人連夜將庫存黃金、白銀運到城外藏匿,店內只留少量首飾經營,後來郭松齡在居留河戰敗身亡,奉天城內不過是一場虛驚。
1930年王恆安繼任萃華金店經理。
萃華金店注意廣招人才。經理四處奔波,遍訪能工巧匠。 1928年、1929年間,一次就從北京東安市場的志成銀樓聘請王徵五為首的七八名技工,交流技藝,取長補短,使萃華受益良多。講究質量和信譽,使萃華金店很快成為皇宮中權貴定制首飾的首選,並逐漸成為皇室貴族的珠寶商。萃華金店也由此成為當時整個金銀行業中的珠寶皇帝。
1934年初,偽康德溥儀要舉行登基大典並要在長春郊外行告天儀式。在行告天儀式時必須穿龍袍,戴皇冠。宮內府立即按祖制趕製皇冠,經過仔細篩選,任務最終落在萃華金店頭上。這段歷史是灰暗而令人憤懣的,然而歷史讓萃華無從選擇,為了幾百名萃華人的生存,萃華金店只得集中當時最具名氣的工匠日夜趕製,終於如期完成了這件金質皇冠飾品。雖是不得以而為之,但萃華的無奈之舉卻為萃華的工藝製造史留下了一個傳世精品。為此溥儀胞弟溥杰日後為瀋陽萃華金店親筆題寫店名牌匾。

從文物鑑賞角度來評價,給溥儀製作的這頂皇冠可以說是金質工藝品中的精品,當時只有萃華金店的工藝水平能夠製作。真金冠柱,脛柱盤龍,嵌鑲縷雕,巧奪天工,充分展現了萃華傳統金飾工藝的高超技藝。當年瀋陽有位著名書法金石家李東園曾專門寫一對聯讚歎“萃列奇珍誇蜃市,華添藻飾奪龍紋”。充分展現了萃華乃至中華民族傳統金飾工藝的高超技藝。

1939年9月,奉天的日偽當局藉口日本大藏省發生黃金盜竊案,用暴力將各家金店的經理及骨幹全部抓到警察公署,拘押審訓、嚴刑烤打。後來萃華出重金聘請日本大律師辯護使兩位經理得以釋放,但金店卻在日偽當局的強令下被迫改營百貨。

抗戰勝利後,萃華金店同仁帶著祖國光復後的喜悅,以東夥合作的形式重操舊業。由股東之一趙瑞馥任經理。但開業不久,國民黨政府下令禁止黃金交易,金店只得關閉。解放後萃華金店曾興盛一陣。可自1950年後,由於當時金銀買**被認為是帶有投機倒把性質的行業,不符合國家經濟政策,因此金店股東響應政府號召自動停業轉行。

然而萃華這塊誠信為本的招牌卻久久刻在瀋陽人的心中,萃華金店的信譽還保留在人們的記憶裡,尤其是在東北上了年紀的老人,對於萃華金店都有特殊的印象和感情。保留於民眾手中的萃華首飾仍不失昔日的光彩 是金子就不會永遠埋在土裡。 1985年,在歡慶改革開放的爆竹聲中,沉睡了幾十年的萃華金店,在瀋陽市政府領導的關懷下,由瀋陽金銀製品廠(現瀋陽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)出資支持,終於在當年五月,萃華金店正式複業,80歲高齡的萃華金店前任經理趙瑞馥被聘為萃華金店顧問。

現今的瀋陽萃華金店

從1915年到1925年(民國四年至民國十四年) 萃華金店,先後在瀋陽市、哈爾濱、安東縣以及瀋陽南滿站日本租借地等處,先後建立了5個分號、4個作坊,總、分號6處,共有職工、手藝工人300多名,僅瀋陽中街總、分兩號就有180多人。萃華金店堅守信譽、買**公平,在同行和顧客中頗負盛名。金店在金銀成色上,一直保持國內質量標準,金為足赤,銀是紋銀。首飾分量保證準確,不少分厘。因此當年能做到:凡持有萃華戳記的金銀首飾,到任何外地金店出**,即按市價不打折扣收買。這不僅限於東北,在京、津、上海等大城市,亦莫不如此。

當年萃華有一項叫座的產品,即白銀胎的各樣首飾,包三層黃金頁子。這樣的包金首飾既美觀又佩戴耐久,以****為證,保戴三年不露銀地。如在三年內露了銀地,顧客只要拿原****到萃華任何一個門市部,都可重新包上金頁子並不再收價款。此類信用的固守,不單在顧客方面久有公認,在同行中亦頗受好評。

由於經營有方,萃華金店在商埠林立的瀋陽獨占螯頭,1918到1928年間,每年獲利均在10萬元大洋以上,超過本金數額。最具盛名的製品是,為偽康德(溥儀)登基時製做加冕的純金皇冠冠柱,溥儀胞弟溥杰也曾為萃華金店親筆題寫店名牌匾,名噪一時。
萃華金店的經營特點是專營突出,講求信譽。開始時,從小到大,穩步發展,以專營金銀飾品為主,保證質量、保證信譽。逐步開拓市場。

解放後,萃華金店走過了一段波折,由於當時金銀專**店不存在,使其經營產品改變。粉碎“四人幫”以後,金銀飾品逐漸成為普通商品,萃華金店也恢復了昔日的風采,以經營金銀飾品為主,兼顧其它珠寶、翠鑽等。現已經成為瀋陽市屈指可數、頗具盛名的百年老店。其經營的產品,無論是內在質量,還是做工、款式堪稱一流,贏得了消費者的讚譽,成為人們購買金銀飾品必去的商店之一。

萃華金店堅守信譽、買**公平,在同行和顧客中頗負盛名。金店在金銀成色上,一直保持國內質量標準,金為足赤,銀是紋銀。首飾分量保證準確,不少分厘。因此當年能做到:凡持有萃華戳記的金銀首飾,到任何外地金店出**,即按市價不打折扣收買。這不僅限於東北,在京、津、上海等大城市,亦莫不如此。
當年萃華有一項叫座的產品,即白銀胎的各樣首飾,包三層黃金頁子。這樣的包金首飾既美觀又佩戴耐久,以****為證,保戴三年不露銀地。如在三年內露了銀地,顧客只要拿原****到萃華任何一個門市部,都可重新包上金頁子並不再收價款。此類信用的固守,不單在顧客方面久有公認,在同行中亦頗受好評。

由於經營有方,萃華金店在商埠林立的瀋陽獨占螯頭,1918到1928年間,每年獲利均在10萬元大洋以上,超過本金數額。最具盛名的製品是,為偽康德(溥儀)登基時製做加冕的純金皇冠冠柱,溥儀胞弟溥杰也曾為萃華金店親筆題寫店名牌匾,名噪一時。
萃華金店的經營特點是專營突出,講求信譽。開始時,從小到大,穩步發展,以專營金銀飾品為主,保證質量、保證信譽。逐步開拓市場。

解放後,萃華金店走過了一段波折,由於當時金銀專**店不存在,使其經營產品改變。粉碎“四人幫”以後,金銀飾品逐漸成為普通商品,萃華金店也恢復了昔日的風采,以經營金銀飾品為主,兼顧其它珠寶、翠鑽等。現已經成為瀋陽市屈指可數、頗具盛名的百年老店。其經營的產品,無論是內在質量,還是做工、款式堪稱一流,贏得了消費者的讚譽,成為人們購買金銀飾品必去的商店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