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飾歷史
蘇州銀樓業(2)

資料來源:蘇州新聞網

據《宋史》記載​​:蘇州金銀器業在南宋時就有較大名望,城內就有金銀業加工集聚的“金銀巷”。宋徽宗於崇寧元年(1102),派宦官童貫在蘇州設立造作局,役使工匠製作金銀器皿,可見那時蘇州的金銀器皿製作已領先於全國。

清代乾隆年間,蘇州的手工業達到鼎盛時期,金銀器皿製作業也趨於興旺。

到同治、光緒時,蘇州前店後坊形式的金銀器皿製作坊,共有大小不等規模的銀樓業105戶左右。

座落在接駕橋,中市大街口的鳳寶銀樓,僅是一家規模偏小的,但專業精製各種銀器皿的作坊。因祖輩老家就在附近,祖父與業主關係頗深,所以老家裡的銀製器皿,大多出自鳳寶銀樓,代代相傳,如今我還保存著一些鳳寶銀樓的衣食飯碗。

金銀作坊有個同業組織

在金銀製作業中,因資金和業務規模大小懸殊,大戶裡有的稱“金店”,有的稱“銀樓”,俗稱“金子店”。小戶統稱為銀樓,俗稱“銀匠店”。

清道光十六年(1836),蘇州商業性質的金鋪,銀樓業興欣向榮,迫切需要自己的同業組織。為此,在吳益元金店等23家銀樓發起題名下,在劉家浜捐建“麗澤公局”,成立了蘇州金銀業的首家同業組織。該局在清咸豐庚申年間,因太平天國兵災被毀。

同治七年(1868),恆孚、有萬年等銀樓,包括光福,金山等地的金子店與銀樓,在紫蘭巷捐建“安懷公所”,也成立了蘇州金銀業的同業組織。

直到民國四年,由天益豐,老萬年,寶城等八家金店,經過訴訟取得了劉家浜原“麗澤公局”遺址的產權,進行重建,並改稱為“麗澤公所”。兩家公所常年經費由各銀樓量力自認,按月收取,一切開支分四季報銷,公昭信實。直到抗戰後,“安懷,麗澤”兩公所又奉命合併為吳縣金銀業同業公會。

銀樓裡頭很講規矩

各銀樓在經營活動中,難免會遇到來歷不明的兌換金銀貨物,若一時失策誤與交易,事後即吊還原贓物。如果故意收購贓物,經查實,在吊還原贓物後,再吊銷經營執照。並逐出同業公所組織。但是在高額利潤的誘惑下,也有個別小銀樓鋌而走險,最後落得身敗名裂。

當時每戶銀樓的產品上,都用鋼印鐫刻本銀樓的店名或牌號。這樣有個別小銀樓故意製作含銀量低的產品,鐫刻上與自己有過節的銀樓牌號,賣給沒有文化的郊外人,蒙混銷售,誣壞他店聲譽,一經查悉,加倍罰款,重則送官法辦。

銀樓業裡的伙計,學徒若與老闆有糾葛,因而藉端自歇者,一定要將事情理清楚,方可離店。若是“吃裡扒外”情節嚴重的,同業公所組織出面提名逐出,從此進不了蘇州銀樓業。看來一個人的名譽是何等重要。

“大先生”與管理體制

銀樓店主自任經理或聘任經理,凡聘任經理根據店主委託,掌握銀樓的資金,人事,業務經營權力,每逢端午,中秋,年終三大節日向店主匯報經營情況。

職工分為店員和工匠兩部分,店舖內主要職員稱“大先生”,負責經營業務;“司帳”負責財務核算;“老師傅”為鑑定金銀貨物成色的技術人員。工廠內由“把作師傅”負責,管理金銀原材料和半成品的領發及成品的鑑定。以下再分為熔煉,拉絲,鑲嵌,大件,小件等小組。

在銀樓業中,一般的職工,工匠,學徒必須要有殷實店鋪擔保或保人,擔保人要負責該員工業務上的一切責任。

職工除春節休假數天外,平時無規定假期,店主一方面盡量壓低工資,一方面為在旺季剌激工匠加班生產,又規定較高的加班費,工匠為了生計,這時往往要做到深夜。

金銀業內的小秘密

在銀樓裡聘任為:大先生、司帳、把作師傅的工資均較高,學徒工只發剃頭,洗浴的零用錢。

一般的工匠收入有三部分:一是按月的基本固定工資;二是加班生產的計件工資;三是焊料收入(因在製作各種金銀鑲嵌首飾,項鍊,挂墜,器皿,用品時,都須用焊藥。工廠內上交成品時,只計工件重量,不扣除焊藥份量。經理在發給原料時不計損耗,這樣兩相抵沖之後,可有不少餘量,所以銀樓經銷出的產品中就含有焊藥份量。小時候就曾聽家父說過:解放前,精明的人是不會去買各種工藝鑲嵌首飾,凡是看上去鐳絲越多越美觀,工藝越繁複,那麼其中的焊藥份量就越多,相應足金的成份就越少。但是愛美、愛漂亮、趕時髦的人往往喜歡去加工或購買,這就給那時的店主更多的利潤。如今的工藝技術先進了,就不存在這種秘密了。

傳代老銀與祝福

傳統的蘇州人在日常生活中,認為銀製器皿象徵著生活的安居與幸福。在結婚時,長輩都會給小輩一些銀器禮物,從中寄託著無限的希望和祝愿。

記得1979年春筆者結婚之時,父親曾對我說:“一個男人事業最要緊,你從農村插隊回蘇後,先在單位裡的政工科寫了三年文章,後自己要求轉行到金工車間當了二年模具工,盼望你做一行愛一行。今天給你一對銀飯碗,祝愿你手捧銀飯碗,做一名出色的模具工,好好過日子”。我手捧著這對滿含希望的銀飯碗,心想:父親真能說話,“一語雙關”,在最佳的時刻,表達了最深的父子之情。

接著父親又取出十雙檀木鑲嵌白銀的筷子說:“給了你飯碗,還得給你筷子,願你天天有好飯吃。 ”我接過這十雙檀木鑲銀的筷子,心裡又想,細心的父親想得真周到啊。

父親望著我開始濕潤的眼睛又說:“你不抽煙,不喝酒,繼承了家門的傳統風格。但平時茶還是應該品的,對健康也有好處。這對銀茶具也一起給你吧。 ”

我望著眼前這對質量極為完美的,五彩銀光閃閃的,滿含歲月包漿的銀飯碗;整理著這十雙工藝精緻的,前後鑲銀的檀木筷子;手托著這對工藝高超的,在歲月自然的包漿下,由內而外泛出一道道彩虹般銀光的茶具,濕潤的眼睛終於控制不住了。我把老銀器皿放在老紅木的五斗櫥上,越發彰顯歲月的無限魅力。

父親沉思著說:“這些銀器皿都是蘇州鳳寶銀樓的精製品,每件銀器上都鐫刻著’鳳寶’,’足紋’的鋼印。還有一張該銀樓的產品說明簡介原件(見圖),至今可能更為少見了,是今後研究鳳寶銀樓和蘇州銀樓業發展史的最好左證和依據。 ”

父親稍後又深情地說:“多少年來,收藏:以史為鑑,可以知興衰;以人為鑑,可以知榮辱;以物為鑑,可以知親情。 ”

這些老銀器皿,父親結婚之時,祖父傳給了父親,1979年我結婚時,父親又傳給我,我也將遵循祖輩的願望,一代一代傳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