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飾歷史
蘭州銀樓業

在蘭州,銀樓、錢莊與金店,原來都有些淵源關係。錢莊最初是以銀元、銅元互換為主,無須大的本錢,有二三百元即可周轉得開。後來蘭州有了政德明、政德源、萬源富 3家最初的金店。這三家的前身便是由錢莊轉化而來的。到了1940年,蘭州的金店發展到了十四五家。

清末以至民國期間, 中國金錠有幾大著名鑄地, 北方的天津, 東北的瀋陽, 長江中游的漢口, 下游的上海, 嶺南的廣州, 以及西北的蘭州. 這些鑄造金錠城市的共通點, 在於, 本身都不是黃金產區, 而是接近產金區的大都市, 人口眾多, 交通便利, 有利於加工後****, 所以也都因製作金料, 打造金飾而聞名, 因黃金提純的工夫與信譽均佳, 所鑄的金錠金條往往成為鄰近周邊地區百姓愛買來作為保值的標的, 各自形成流通的勢力範圍. 蘭州有本省與新疆產金區, 所產沙金多送蘭州提煉, 抗戰時期, 人口湧入蘭州, 加上通貨膨脹等因素, 是蘭州金店的"黃金年代", 存世有一到十兩不等的蘭州金條, 多出自該一時期。

蘭州的金店主要分佈在東、西大街(今張掖路)、綢布街(今酒泉路自省政府至南關十字)、及南關(今中山路)一帶。
最初蘭州只有銀樓沒有錢莊,後來有了錢莊間或代銷金飾品。早先銀匠、金匠是一個工種,但在銀樓內,銀匠與金匠是截然分工的,蘭州沒有金店以前,金飾品的生產與****,由銀匠鋪兼營。據權新園老人回憶,清朝末年蘭州人口不過六萬,有銀匠六七家,工匠二十餘人,所做的活大都是來料加工。專門承接滿、漢金銀首飾,如龍鳳冠、胸護、頂座(紅纓大帽頂下的座子)、銀鑲木碗(藏族用)、蘭州砂火鍋鑲邊等工藝加工活。辛亥革命後,滿族首飾減少,普通人家結婚也要兩頭金銀首飾,如簪子、手鐲、戒指、指甲套、鬢花、鬢簪、龍頭耳墜、柳葉龍頭挖耳簪等十多種銀活。還有大的酒店、飯館承做的酒壺、酒提、酒杯、蘸池、湯匙、筷子等工藝活。

蘭州有本省與新疆產金區, 所產沙金多送蘭州提煉, 清末以至民國期間,中國金錠有幾大著名鑄地,北方的天津、東北的瀋陽、長江中游的漢口、下游的上海、嶺南的廣州、以及西北的蘭州,這些鑄造金錠城市的共通點,在於本身都不是黃金產區,而是接近產金區的大都市,人口眾多,交通便利,有利於加工後****,所以也都因製作金料,打造金飾而聞名, 因黃金提純的工夫與信譽均佳,所鑄的金錠金條往往成為鄰近周邊地區百姓愛買來作為保值的標的,各自形成流通的勢力範圍,蘭州有本省與新疆產金區,所產沙金多送蘭州提煉,抗戰時期,人口湧入蘭州,加上通貨膨脹等因素,是蘭州金店的"黃金年代",存世有一到十兩不等的蘭州金條,多出自該一時期。蘭州金店主要分陝幫與江浙幫。大多數金店是由陝幫商人開的,他們以製作出售金條為主,金飾品為次。
到30年代初蘭州才有了錢莊和金店,銀樓業和金店業才有了明確的分工。到了1940年,蘭州的金店發展到了十四五家。

抗戰時期, 人口湧入蘭州, 加上通貨膨脹等因素, 是蘭州金店的"黃金年代", 存世有一到十兩不等的蘭州金條,多出自該一時期。

解放前,蘭州只有茂盛魁一家生產金箔。西北做金箔的工匠出在陝西富平、耀縣、三原等縣,手藝為家傳。連馳名全國的山西絳州(今山西新絳縣)的金箔也是請這三縣的工匠做的。

老鳳祥金店屬江浙幫,是蘭州一家專門生產黃金飾品而著名的金店。門首有“浙江老鳳祥”的金字牌匾,店主倪財根,先在洛陽開老天寶金店,1944年洛陽淪陷前到蘭州,當時只有十兩黃金本,先買了一處倒閉的醬園,修補後將醬園**出,開了老鳳祥金店。金店每月****在千兩以上,生意興隆,為別家所不及。其址在南關,三間門面,店後便是作坊。店舖有掌櫃、先生、伙計,日常有三五人之數。作坊按工藝程序分金飾製作與媒色(套色)兩個部分。製作部分有把作師傅,下有一名幫手,再視活鬆緊僱工,媒色有專司媒色的師傅。
當時蘭州金店金飾牌價就足金而言,大概為:收進九錢黃金,製成金飾後作一兩黃金價格**出。但鑲嵌鑽石、玉翠,常因加工中寶石損壞賠償甚多,所以按寶石值錢多少,工錢也高低不等,另如項鍊、圖章、戒指等費工費時的活工錢亦高,都以統一牌價為基礎。